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驱动病媒生物入侵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李泓运, 王振旭, 李超, 马天, 李瑞晓, 刘起勇
摘要145)      PDF (595KB)(654)   
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病媒生物入侵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并有加重趋势,一方面由于气候变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病媒生物入侵提供了适宜环境,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带动了贸易全球化,为病媒生物入侵提供了重要途径。病媒生物入侵现象导致病媒生物传染病的广泛传播,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从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破坏人类生产生活秩序,引发公共卫生风险。该文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驱动病媒生物入侵给人类健康所带来的危害,为病媒生物入侵和病媒生物传染病防控研究提供依据。
2023, 34 (2): 182-18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7
须喙按蚊入侵中国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风险评估
李超, 杨海波, 梁莹, 王国政, 李阳, 王彬, 李泓运, 王君, 刘起勇
摘要205)      PDF (2540KB)(699)   
目的 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须喙按蚊入侵中国的风险,为监测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最大熵模型预测须喙按蚊近期在全球的潜在分布状况和预估未来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变化趋势。基于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分析影响须喙按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构建病媒生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计算入侵物种的综合风险值。 结果 共筛选出须喙按蚊有效分布点99个;9月降雨量在影响须喙按蚊潜在适生区分布中占有主导作用;模型训练遗漏率与理论遗漏率大体一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88;当前气候情景下,须喙按蚊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省(自治区)以及四川盆地东部等;须喙按蚊在未来2081-2100年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585气候情景下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范围最广(207.51×10 4 km 2),未来各气候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通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计算得出须喙按蚊的综合风险值为0.57,属于中等入侵风险物种。 结论 须喙按蚊在中国属于中等入侵风险物种,未来应根据其适生区分布情况完善蚊媒监测系统,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
2023, 34 (2): 145-15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3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
梁莹, 徐烨, 殷颖璇, 李学荣, 茅范贞, 戴洋, 李泓运, 李超, 马德龙, 周若冰,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岳玉娟, 侯雪新, 李明慧, 李振军, 蔡慧玲, 刘起勇
摘要1314)      PDF (1007KB)(1285)   
目的 研究制定外来有害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其入侵我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专著、网络数据库和已公布名录,选取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威胁农业和生态安全的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通过适生区预测和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其入侵中国的风险,将可能发生入侵事件的候选物种纳入名录。 结果 304个物种(亚种、株)(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种)被筛选纳入中国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包括69种媒介生物和235种病原生物。其中,275个物种入侵可能性较大(47种媒介生物和228种病原生物)。 结论 此名录可作为防范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入侵我国的预警名录,为相关部门制定防范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2023, 34 (2): 129-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1
草原道路对狭颅田鼠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影响的初步调查
刘锦, 黄淑丽, 李宏梅, 哈斯宝力道null, 图雅, 张晓敏, 李超, 黄文吉
摘要94)      PDF (635KB)(748)   
目的 探究草原道路对狭颅田鼠种群密度、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的影响。 方法 2006年7-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上,选择以狭颅田鼠为优势鼠种的草场,开展草原道路与狭颅田鼠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关系的研究。实验共分设2个实验样地,其中紧邻草原道路的为实验组路边样地,远离草原道路500 m为对照组草地样地,每个样地平均分为6个小样区。使用鼠夹基本捕尽各小样区内的狭颅田鼠,然后统计捕获数量,对捕获个体进行解剖。将感染肝毛细线虫情况由轻到重分为4个级别(0~3级),记录感染情况,统计感染率。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统计数据。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样区内狭颅田鼠肝毛细线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6.15±4.28)%和(16.23±3.3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08, P=0.002);2组间各样区感染个体的平均感染度实验组为1.55,对照组为1.15,二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t=3.908, P=0.003);而捕获的狭颅田鼠平均数量实验组为23.17只,对照组为21.33只,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03, P=0.339)。 结论 草原道路未对狭颅田鼠种群密度产生明显的影响,但紧邻草原道路的狭颅田鼠种群比远离草原道路的该鼠种群更易感染肝毛细线虫,且情况更严重。草原道路可能对肝毛细线虫传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应加以防范。
2023, 34 (1): 109-11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20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原鼠体寄生恙螨调查
董利, 李贵昌, 王彬, 鲁亮, 赵宁, 宛新荣, 刘伟, 胡斌, 兴安, 李庆多, 李超, 王振旭, 张璐, 刘雨秋, 马德龙, 潘劲超, 何宏轩, 马伟, 刘起勇
摘要109)      PDF (4286KB)(790)   
目的 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鼠体表寄生恙螨的种类构成及时空分布规律。 方法 2021年5、7、9月在内蒙古东部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通辽市牧区草原选择8个调查点,用鼠夹法和鼠笼法捕鼠,采集鼠体表寄生恙螨并制作标本,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计算各调查点、月份和鼠种的体表携带恙螨率和恙螨指数,利用 χ 2检验分析差异性。 结果 自672只鼠体标本捡获恙螨1 232只,隶属2科3属3种,分别为椭盾纤恙螨、鼠兔多毛恙螨和粗棒囊棒恙螨,椭盾纤恙螨占97.02%,为当地优势螨种。其寄生宿主以布氏田鼠、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为主。恙螨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和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2个调查点,5、7、9月均有恙螨分布且呈升高趋势。 结论 内蒙古东部草原鼠体恙螨种类较少,优势恙螨种类分布广、时间长、宿主多样。
2022, 33 (6): 873-87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21
基于规则集遗传算法模型的斑体花蜱在中国适生区预估
马德龙, 李超, 周若冰, 李文玉, 李文, 高源, 王君, 刘起勇, 张钦凤
摘要174)      PDF (866KB)(753)   
目的 通过气候环境因素与斑体花蜱分布相关性的研究,预估斑体花蜱在中国适生区的有无及适生区的等级,为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斑体花蜱的分布数据,结合WorldClim提供的环境数据,使用规则集遗传算法(GARP)生态位模型,预估斑体花蜱的适生区,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 χ 2单侧检验,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值验证模型。 结果 经过筛选最后纳入11个环境数据进入模型,模型的AUC值为0.927,模型的预测结果较好,斑体花蜱主要适生区在我国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高中低适生区沿东南向西北变化,最远可达四川、陕西、山西和河北北部等地区。 结论 GARP模型预测斑体花蜱在我国适生区较为可靠,斑体花蜱在我国存在大量适生区,相关部门应进行针对性的预防。
2022, 33 (2): 262-26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18
不同气候情景下红带锥蝽在中国潜在适生区预估
周若冰, 高源, 常楠, 马德龙, 李超, 吴海霞, 王君, 刘起勇
摘要175)      PDF (4723KB)(660)   
目的 明确不同气候情景下红带锥蝽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为红带锥蝽预防控制规划提供参考。 方法 使用ENMtool和ArcGIS 10.5软件筛选红带锥蝽在全球的分布点数据;用maxent 3.4.4和R 3.6.0语言软件根据环境变量贡献率、刀切法以及变量相关性分析对气候变量进行筛选;使用R语言软件计算模型调控倍频和特征组合用以调整最大熵模型(MaxEnt)参数;利用MaxEnt模型预估历史气候情境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条件下红带锥蝽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范围。 结果 共筛选出73个红带锥蝽分布点;MaxEnt模型结果中,训练遗漏率与理论遗漏率吻合度高,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90。MaxEnt模型预估历史情景下红带锥蝽潜在适生区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在未来低等强迫(ssp126)和中高等强迫(ssp370)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分别呈现出下降与小幅上升趋势,但是高适生区面积整体上升。 结论 随着气候变化,红带锥蝽在我国的的潜在适生区范围将从广东、广西、海南、台湾4省扩大到江西、湖北、安徽、湖南、福建、云南、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区),其中江西北部地区将有可能存在红带锥蝽的高适生区。研究为我国红带锥蝽的防治、监测、预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 33 (1): 125-13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23
北京市怀柔区2014和2016年家蝇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耿晓飞, 李超, 高志鹏, 刘洋, 赵小娟, 王保东, 刘利英
摘要332)      PDF (327KB)(771)   

目的 了解2014和2016年北京市怀柔区家蝇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为科学合理选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2014和2016年采集怀柔区家蝇野外种群进行饲养,繁殖1代,待羽化为成虫后采用药膜法进行抗药性测定,采用SPSS 21.0软件中PROBIT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4和2016年怀柔区家蝇野外种群对DDVP均敏感,抗性倍数分别为0.23和0.25倍;对溴氰菊酯均为高抗,抗性倍数分别为157.62和37.15倍;对高效氯氰菊酯均为极高抗,抗性倍数分别为181.64和289.06倍。2016年家蝇对残杀威的抗性级别由低抗转为高抗,抗性倍数较2014年增加了4.15倍;毒死蜱的抗性级别由低抗降为敏感,抗性倍数下降了33.58倍。结论 怀柔区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高抗或极高抗,对DDVP和毒死蜱的抗性待进一步监测确定;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控制蝇类。

2018, 29 (4): 388-39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4.017
中国内地25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
王亚丽, 张晓怡, 任瑞琦, 李超, 向妮娟, 涂文校, 随海田, 李剑森, 张萌, 陈恩富, 王全意, 刘晓青, 胡建利, 郭大城, 倪大新
摘要390)      PDF (667KB)(951)   
目的 了解中国内地25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收集中国内地25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基本情况、流行病学暴露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5例输入性病例输入来源国以委内瑞拉最多(17/25,占68.0%),年龄中位数为30岁,男女性别比为1.5∶1,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者最多(12/25,占48.0%),发现方式以入境检疫和健康随访发现较多(均为9例,各占36.0%)。所有病例均出现皮疹,出现结膜炎和发热的比例分别为64.0%及52.0%;病例标本实验室检测阳性率依次为尿液(92.0%)、唾液(80.0%)和血液(60.0%)。 结论 加强对赴美洲等有寨卡病毒流行国家出境人员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寨卡病毒病防控知识;加强自疫情国家入境人员的检验检疫;皮疹、尿液阳性可作为诊断寨卡病毒病的重要依据。
2017, 28 (6): 535-53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6.005
褐尾库蚊捕食白纹伊蚊的初步观察
黄晓, 李超, 李军, 贺莉萍, 严波, 龚小芳, 刘燕芳, 李昌廉, 吴红卫, 曾晓军
摘要362)      PDF (477KB)(665)   

目的 观察褐尾库蚊对白纹伊蚊的捕食能力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集自然环境下的褐尾库蚊和白纹伊蚊幼虫,观察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褐尾库蚊幼虫自身密度与其捕食白纹伊蚊的关系;观察被褐尾库蚊孳生的水体及温度对白纹伊蚊的影响。结果 在一定的猎物密度范围内〔猎物密度25条白纹伊蚊幼虫/(褐尾库蚊幼虫·d)以内〕,褐尾库蚊幼虫的日捕食量和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呈正相关(R=0.942,P<0.01),根据Holling圆盘方程算出捕食上限为55.86条。猎物密度一定时,褐尾库蚊幼虫的日捕食量和自身密度呈负相关(R=-0.943,P<0.01)。褐尾库蚊幼虫可通过改变水质降低白纹伊蚊幼虫存活率(χ2=8.661,P=0.002)。褐尾库蚊幼虫和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5,P<0.01)。结论 褐尾库蚊对于白纹伊蚊的生物防治能力受温度、白纹伊蚊密度和褐尾库蚊密度等影响,其实际生物防治能力需要通过进一步实验来评价其生物防治的实际效果。利用褐尾库蚊捕食白纹伊蚊可作为生物防制的一种尝试。

2015, 26 (1): 51-54.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13
青海省啮齿类动物地理分布格局探讨
李海龙, 马英, 魏有文, 李超, 郑谊, 王雪, 杨宁
摘要382)      PDF (992KB)(1093)   

目的 分析青海省啮齿类动物区系分布特点,初步探讨青海省啮齿类动物地理分布格局。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检索,共收集青海省啮齿类45种,隶属2目9科。将青海省各自然地理单元作为基本单元,采用Ward's方法对各基本单元进行聚类研究。结果 青海省啮齿类聚为两大类群,青海羌塘高原和果洛玉树高原在距离系数为0.13水平上首先聚合为一个新类群,在距离系数0.21的水平上青海湖北山地、黄南山地、湟水河谷、柴达木盆地和青海祁连山地的啮齿类聚为一个新类群。结论 聚类结果体现了各动物地理单元啮齿类与其地理环境相互渗透的现象。

2013, 24 (5): 418-421.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11
青海省格尔木地区鼠类空间生态位的研究
魏有文, 马英, 李海龙, 郑谊, 李超, 王雪, 李翔, 杨宁, 罗军
摘要505)      PDF (848KB)(1048)   

目的 研究青海省格尔木地区鼠类空间生态分布。方法 采用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 生态位重叠指数对4种不同生境内的鼠类群落进行研究。结果 在捕获的12种鼠类中高原鼠兔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0.5486),白尾松田鼠和高原松田鼠次之,分别为0.4930和0.4591,小毛足鼠、黄兔尾鼠、褐家鼠、根田鼠、小家鼠、三趾跳鼠、长耳跳鼠的生态位宽度最小(近似值为0)。12种鼠类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为1,最小为0。结论 格尔木地区鼠类优势种间、非优势种间生态位宽度指数相差不大,生态位完全重叠的鼠种间具有较为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生态位不重叠的鼠种对自然资源利用存在明显差异,相互间不存在资源利用竞争。

2013, 24 (4): 292-294.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4.003
2006-2008年青海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徐立青,李超,许红星,胡桂英,杨旭欣
摘要1171)      PDF (911KB)(879)   

目的 分析青海省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布病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患者按不同年份、地区、季节传播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在被检测的1543份血清样本 中,129份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阳性率8.36%;38份试管凝集试验阳性,阳性率2.46%;2006-2008年青海省报告新发布 病17例,发病高峰为3-7月,病例以牧民为主。结论 加强动物检疫,强化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可切实控制布病疫情。

2010, 21 (4): 389-390.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蚤类区系分布
郑谊,李超,魏绍振,罗军,魏荣杰,杨汉青,张珊瑚,吴海生,何健,杨宁
摘要1354)      PDF (427KB)(913)   

目的 了解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的蚤类种群区系分布。方法 结合鼠疫疫源地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体外捡蚤,采集蚤类标本并分类鉴定。结果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共发现蚤类104种(含亚种),隶属于6科33属,以角叶蚤科、细蚤科、栉眼蚤科种类居多,分别占33.65%(35/104)、27.88%(29/104) 和24.04%(25/104)。羌塘高原亚区发现蚤类5科16属34种,青海藏南亚区蚤类6科33属100种,其中三江源地区特有蚤类28种。结论 进一步开展蚤类生物学调查,加强媒介生物控制研究,为鼠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10, 21 (2): 124-127.
秃病蚤田鼠亚种生物学特性的实验室观察
李超,郑谊,吴克梅,马英
摘要1063)      PDF (329KB)(941)   

目的 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饲养秃病蚤田鼠亚种,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为蚤类的防制提供资料。方法 在恒温恒湿条件下,采用成幼分养的方法饲养观察。结果 温度在(20.5±1)℃和(22.5±1)℃,相对湿度为(35±3)%时蚤的生长发育终止在1龄幼虫,而在(95±3)%条件下,(20.5±1)℃时生长发育终止在3龄幼虫期,(22.5±1)℃条件下可以完成从卵至成虫的发育,但存活率非常低,仅为8.75%。新羽化蚤饥饿状态下(22.5±1)℃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1.68 d,短于(20.5±1)℃的15.07 d。该蚤较适温度为(22.5±1)℃,最适湿度为(75±3)%。结论 秃病蚤田鼠亚种的生长发育周期短、成蚤寿命长、繁殖力强。

2010, 21 (1): 59-60,79.
三江源地区食肉动物和小型兽类的种类与分布
汪元忠,李超,吴克梅,魏有文,郭文涛
摘要1220)      PDF (311KB)(1050)   

【摘要】 目的 了解三江源地区食肉动物和小型兽类的种类与分布。方法 整理收藏动物标本,查阅资料,采用鼠夹法调查。结果 在三江源地区有食肉动物和小型兽类4目11科27属51种。结论 三江源地区喜马拉雅旱獭、根田鼠、小家鼠、长尾仓鼠、高原鼠兔、猫、犬、赤狐、沙狐、狼、艾鼬等广泛分布,其中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宿主。

2009, 20 (6): 589-590.
三江源地区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及媒介昆虫细菌分离简述
吴克梅,李超,汪元忠,魏有文,罗军,郭文涛,吴海生
摘要1257)      PDF (380KB)(1143)   

【摘要】 简要论述三江源地区自然感染鼠疫菌的宿主动物及媒介昆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首次分离鼠疫菌的时间、地点等情况,以了解该地区染疫动物、昆虫的种类及其在鼠疫流行病学方面的作用等,为三江源地区鼠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09, 20 (4): 365-368.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吸虱及蜱类调查
罗军, 李超, 郑谊
摘要592)      PDF (201KB)(967)   
2009, 20 (2): 182-.
青海省三江源唐古拉地区蚤、蜱、虱调查
魏有文, 李超, 郑谊, 陈洪舰, 王雪
摘要1440)      PDF (323KB)(1056)   

【摘要】 目的 了解青海省三江源唐古拉地区蚤、 蜱、 虱种类分布及自然染疫状况。方法 结合对该地区鼠疫疫源
地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体外寄生虫采集,对蚤、蜱、虱标本分类鉴定,将部分标本送实验室做鼠疫细菌学培养。结果 发现该地区蚤、蜱、虱有40种(或亚种),隶属3目8科20属,其中蚤类5科17属36种,蜱类1科1属1种,吸虱2科2属3种(这些标本均保存在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13种喜马拉雅旱獭寄生蚤中自然感染鼠疫的蚤类有3种, 即谢氏山蚤、 斧形盖蚤、 原双蚤指名亚种, 亦从喜马拉雅旱獭体外寄生吸虱——古北拟颚虱中分离到鼠疫菌。结论加大该地区媒介昆虫生物学控制研究,为今后鼠疫防治工作服务。

2009, 20 (1): 67-69.